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 正文

央企总部缘何纷纷搬离北京?都迁往哪些地方?

作者:来源大观新闻 时间:2021-12-26 浏览量:
导读:12月24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迁驻上海大会在沪举行,全面开启中国船舶集团扎根上海、更好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的新征程。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并为迁驻后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正式迁驻上海,成为第三家将总部搬至上海的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成立于2019年11月26日,为原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重组而来,因业务“划长江而治”,

1224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迁驻上海大会在沪举行,全面开启中国船舶集团扎根上海、更好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的新征程。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并为迁驻后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正式迁驻上海,成为第三家将总部搬至上海的央企。

中国船舶集团成立于20191126日,为原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重组而来,因业务划长江而治,这两家造船集团被称为南北船201910月,国资委宣布南北船实施联合重组,新设中国船舶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两船整体划入新集团。

央企总部缘何纷纷搬离北京?都迁往哪些地方?(图1)

央企总部缘何纷纷搬离北京?都迁往哪些地方?(图2)

1223日,由多家央地国企稀土板块整合而来的中国稀土集团亮相,江西省迎来首家央企总部。

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子集团总部则将花落深圳。

今年以来,央企总部搬迁相当活跃,既有新央企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安营扎寨,也有驻京老央企迈出外迁脚步——

925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选址沪上;

与这家千亿级电力装备新央企成立前后脚,三峡集团总部举行搬迁大会,正式启动回迁湖北;

8月初,中国华能发布的消息显示其总部将疏解至雄安;

更早之前的4月和5月,重组成立的中国星网、中国中化先后将总部注册在了雄安新区。

这样算下来,今年已有8家大型央企决定将总部迁至京外或在北京以外的地方落户。

中央企业被视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作为企业运行神经中枢的央企总部外迁颇受各方关注。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

1

公众印象中,一大批熟悉的中央企业总部都设在北京。

大家为啥都爱在北京扎堆儿

其实,这种布局背后有首都经济独特的吸引力,更折射出国家经济版图的历史性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因工业基础强、矿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好,成为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主要承载地,一重、一汽、鞍钢、哈电等重工业巨头因此扎根东北。

还有一部分企业,比如东风汽车,曾因三线建设等原因将总部设在中西部中小城市,但后来因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需要,将总部搬迁到了较大的城市。

改革开放大潮中,不少央企应运而生。比如,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原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等部委被撤销,在煤、油、核三部基础上分别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等能源企业,这些企业的总部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北京。

算上刚成立的中国稀土,目前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央企有97家,其中,总部位于上海的企业有6家、东北三省5家、广东5家、湖北3家、河北雄安2家、四川1家、江西1家、港澳4家,其余都在北京。

大量央企总部的存在,让北京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

2021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增至143家,其中总部设在北京的有59家,继续雄踞全球前列,也超过国内沪(9家)、港(9家)、广(5家)、深(8家)、杭(7家)多个城市的总和。

时过境迁,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过多资源集中一城一地,催生了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加重了城市运行的负担。近年来,中央对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出了明确要求。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跑,央企总部坚守在北京的必要性下降,而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资源、贴近产业链上下游,更有利于做强做优做大。

由此可见,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加速市场化改革的双重考量下,央企总部调整可谓大势所趋。

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不是要限制北京的发展,而是立足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有离开的,自然就会有新来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北京高精尖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科技、信息、文化等领域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

2

外迁的央企总部,去哪儿了?

央企给出的答案,目前已分布在5地:雄安、上海、深圳、武汉、赣州。

落户雄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要驱动力。

早在2019年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在京国有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向雄安新区转移。

今年1月份,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高等学校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等内容被写入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此后的510日,一场有50多家央企负责人参加的央地合作座谈会在雄安新区举行。多家央企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全力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雄安新区配置聚集,加强创新平台、总部经济、产业集群建设。

12月初,国新办举行了一场以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来自此次发布会的信息显示,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目前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发展阶段。从今年起,部分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已启动分期分批向新区疏解。

这是否意味着雄安新区将成为汇聚央企总部的新高地?外界有着各种版本的解读。

1218日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释放出最新消息——

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进一步深化央地合作,落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助力雄安新区建设。

除了雄安新区,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城市也受到了中央企业的青睐。

分析下来,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营商环境、创新基础、资本市场、国际化水平……不同城市,各具优势。

总而言之,央企总部选择落脚地这个大动作,既要考虑自身长远发展,还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彰显国有资本优布局、调结构的战略意图。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央企总部离开北京吗?放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中央企业改革不断推进的大棋局中思考,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3

所谓央企总部搬迁,是真搬还是假搬?会不会只是挂个牌子,人都还在北京办公?这是网络上十分关心的问题,背后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央企总部搬迁难度的担忧。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许多工作没有先例可以参考。

首先,能否统筹好生产经营与疏解搬迁,考验着企业的治理能力。

多家总部外迁企业告诉记者,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是中央企业的使命所在。站位全局谋一域,将千方百计促进地方资源禀赋与企业产业优势结合,促进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对于搬迁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企业正通过主动对接承载地,尽可能细化工作方案,早部署、早发力,早落地、早见效,力求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2020年,平均每家中央企业总部人员编制不到300人,但企业之间差异很大,有的央企总部只有几十人,有的则在千人左右。总部搬迁意味着一些人要离开熟悉的环境,融入新的城市,也面临不小现实挑战。

对此,多方都在努力解决。尽量使其疏解后的收益总体上不低于留在北京的收益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政策给力,企业和央企总部承载地等相关方也在聚焦职工关心关切的要害精准发力。

从启动搬迁到真正扎根,肯定会有一个各方逐渐适应、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从长远来看,中央企业总部搬迁一定会带来更加优化的布局,更高质量的发展。


来源:大观新闻

    大连新闻传媒

新华聚焦网:宋廷义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1-2026 大连三德电影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辽)字第00767号
辽ICP备2021001953号-1       辽公网安备 21028102000148号       【人员查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