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没命!被熊孩子锁喉,这怪谁?
江苏淮安,近日,一名脖子上挂着锁的女士前往消防救援站求助。
该女士称,脖子上是刚买的自行车的密码锁,儿子喜欢玩,在她刷卫生间的时候,儿子突然把锁套在她脖子上,而之前设的密码已经被儿子更改,母子都不知道新密码是多少。
消防员经观察,把毛巾垫在妈妈脖子上,用绝缘剪成功将锁剪断。
事后消防员调侃,“你家孩子这么调皮,回家必须得好好教育一下。”该女子说,在家已经打过了,“打完睡着了”。
网友表示,该打!
在铁轨上放石子、损坏博物馆里的玻璃展品、趁同伴钻进洗衣机里“躲猫猫”按下启动键……
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常常惹事情、搞破坏,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虽小,有时候造成的“杀伤力”并不小,把锁卡在脖子上,会对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此外还有破坏公共秩序、损害他人财产等。
您说这是“童年无忌”?那就是门缝里看娃,把人给看扁了!
“熊孩子”拿出新“作品”的时候,大人们也在头疼,咋整?
家长往往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跟着孩子一起“熊”,这已成为共识,当孩子的行为触犯法律法规时,也应依法对监护人实施惩戒。
此外学校要承担相应角色,教育部门积极与社会组织联动等。
但“熊孩子”仍然常常出没,就真没法儿治吗?对此,有几点要掰扯清楚:
第一,熊孩子,不等于坏孩子。
“熊孩子”出现,绝非偶然,具有共性。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可能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就连爱迪生小时候,也曾给小伙伴服下可以大量产生气体的药,想让小伙伴“充气”后飞起来,结果,小伙伴没起飞,却肚子疼得进了医院。
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只是错误有大小轻重的区别。孩子心智还不健全,犯错误是一种成长剂,“熊孩子”长大了,自然懂得了法律规则,在杜绝、根治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加强教育引导,做好防范,让成长的烦恼不至于太多,代价不至于沉重。
第二,孩子小不是放纵的借口,反而是加强教育的理由。
大人之间有摩擦,没造成大的损失,可以小事化了,例如,广西南宁的申女士在中秋夜不小心刮蹭了别人的车,在商量赔偿多少时,对方建议猜拳决定,如果申女士赢了,就300解决,输了就400,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包容和谅解,是社会和谐美好的体现。
但对于孩子,该较真就需要较真,不能单凭着损坏的结果,更要看其本身的行为,因为事情的处理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别人不往心里去、不计较是人家的情分,家长不“和稀泥”则是本分,要明晰是非对错的界限。
例如,宁波一小区男孩乘坐电梯时将32层楼层键全按了个遍,业主最多提醒数落几句,“熊娃”的“能妈”却让孩子写了检讨书并贴在电梯里。
第三,讲究教育引导的艺术和方法。
孩子认错态度、个人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打骂不是唯一的方法,也有“搬救兵”的,安徽一名小孩因为喜欢“高空抛物”,妈妈多次教育无果,被“拎”进六安市公安局裕安分局城南派出所。
教育的目的是让他明白对错是非,也要当心教育失当,造成心理阴影,打击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如何反击熊孩子?”
“你收拾熊孩子最狠的一次是怎么回事?”
“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
从网上的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熊孩子”让人抓狂、愤怒值飙升到何种程度,缓解这种对立关系,大人得做更多。
其实,相比于“熊孩子”,“熊大人”也更值得关注,他们的行为具有理智和确定性,管好“熊孩子”,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还要以身作则,孩子“耍熊”了,把握他/她的好奇心、兴奋点,还能充分释放其潜能,说不定,你的孩子能成为小小发明家呢。
辛丑年 九月初四2021-10-09
信息来源:央视网
本网编辑:宋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