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军血战后的松骨峰,尸横遍野,万分悲壮。被密集炮弹轰开的裸露山体上洒满了志愿军将士和敌人的鲜血。雪花静静飘落,与已经焦黑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松骨峰上的一棵松树,经过狂轰滥炸,却依然傲然挺立,一如志愿军孤勇的气节。“三连的,还有活着的没有?”四周一片静默。“三连的,还有能继续战斗的没有?”片刻寂静后,一只手缓缓举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第三只……志愿军将士们即使身负重伤,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毫无畏惧,一往无前……这是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格外令人动容的一幕。在血战松骨峰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以一百多人的体量,与装备了重型坦克等武器的美军激战了数个小时,连续击退5次进攻,成功阻止了美军向军隅里逃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凭着这一仗打出了威名,有力地震慑了美军。中国人在前线战场英勇善战、无所无惧,在外交战场同样不畏强权、正气凛然。在剪辑上,影片在表现松骨峰阻击战时,通过平行剪辑,将战场与联合国会场交织呈现,从而将气氛推向高潮。战场上的志愿军将士为了新中国的尊严英勇战斗,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代表新生的政权在联合国会场首次亮相,铿锵有力地向全世界发出了最强音。“1950年,毕竟不是1895年,时代不同,情况变了,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那一刻,新中国的声音让世界为之震撼。尽管从朝鲜到纽约,这两场战斗跨越万里,但同样呈现的是捍卫祖国尊严和安全的精神内核。 很多人不解,关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近年来国家已经通过不同的载体向大众讲述了诸多,为什么还要反复呈现?此时此刻,国人徜徉在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中,千千万万的你我正在欢度国庆长假。但,我们须知这和平从何而来?这盛世又由谁织就?70多年转眼即逝,许多亲身经历战争的人早已不在人世,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志愿军”或许已经成为书中一个模糊的概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熟知当年先辈为了祖国献出青春和生命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对于朝鲜战争为何会爆发,以及我国为何会出兵,很多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影片开头用大量篇幅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全景式、多维度展现了战与不战艰难抉择的全过程,并层层深入地强调了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比如,作为群众代表之一的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林巧稚受邀参加国庆一周年庆典,当毛泽东同志问她为什么白天没来,她回答说白天接生了八个新生儿。毛泽东同志继续问道:“如果敌人的飞机扔炸弹到了协和医院,你会怎么做?”林巧稚回答:“我会用我的生命保护所有的孩子们。”新生儿是新中国的未来,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象征。这段对话以隐喻的方式展示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又如,当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时提出了一组数据,认为中美两国实力悬殊,不建议出兵时,周恩来同志说,因为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而当第38军军长梁兴初因爱惜战士的生命导致思想保守、贻误战机时,彭德怀司令员沉默片刻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就是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生存之战,也是属于志愿军的信仰之战。正因为志愿军将士对于战争的性质与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才有了不竭的战斗动力。首战两水洞、奔袭三所里、血战松骨峰……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将士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镌刻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深刻证明了并将继续证明着,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尊严、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曾经,有网友的一段评论,令我印象深刻:“我们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想象的深重。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所以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重大,而他们在牺牲之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能依赖的只有满怀的信念。”是的,牺牲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先烈们选择前赴后继、出生入死地去抗争,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经历战争的残酷。他们用自己的苦,为子孙后代争取了一个光明的未来,换来我们今日的甜。“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要铭记历史,越不能忘记我们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道路,越不能忘记无数英烈先辈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的牺牲。通过类似题材的影片,年轻观众不仅要看到过去的历史,更要看到人生路上奋斗的坐标和向导,以及带给我们的深刻思考。这些都启示着我们怎样走好脚下的路,以及如何更好地到达胜利的远方。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三寸日光
责编:张明宇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