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正文

新闻可不是这么“演”的!

作者: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2-01-11 浏览量:
导读:1月8日,一则“女子打网约车不紧不慢买早餐,司机等7分钟后取消订单被威胁要投诉”的视频冲上热搜。没想到,事情很快出现了反转。有人举报该视频系自导自演的摆拍。该视频画面是一段行车记录仪录像,时间显示1月5日,地点显示福州,而声音其实是网友“佛飘龙浩”去年10月8日发布的视频原声。视频内容来自于“佛飘龙浩”的真实经历,但是画面都是找人再演绎拍摄的。“佛飘龙浩”和盗用原视频原声配画面的网友“小韩的行车记


1月8日,
一则
“女子打网约车不紧不慢买早餐,
司机等7分钟后取消订单被威胁要投诉”的视频
冲上热搜。
没想到,
事情很快出现了反转。
有人举报该视频系自导自演的摆拍。
该视频画面是一段行车记录仪录像,
时间显示1月5日,
地点显示福州,
而声音其实是网友“佛飘龙浩”
去年10月8日发布的视频原声。
视频内容来自于
“佛飘龙浩”的真实经历,
但是画面都是找人再演绎拍摄的。
“佛飘龙浩”
和盗用原视频原声配画面的
网友“小韩的行车记录”,
目前均已被平台禁止发布作品7天。

新闻可不是这么“演”的!(图1)

造谣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
生活中,
打一辆网约车,
人和车同时到达接人地点
然后快速出行,
是个小概率事件,
毕竟司机和乘客都不是“精算师”,
更常见的是“人等车”或者“车等人”,
遇到着急事,
确实令人“起急”。
不过,
大多数网约车平台
对此类情况都有明确规定,
来平衡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利益,
比如,
司机免费等乘客多久,
就可以无责取消订单;
乘客等待网约车多久,
就可以取消订单甚至索取赔偿。
遇到此类情况
乘客和司机可以通过规则或者投诉解决。

新闻可不是这么“演”的!(图2)

不过,
别有用心的视频博主
却利用起了这个题材,
盗用他人声音、
自行拼接视频,
用“移花接木”的手段
营造出记录真实的新闻感,
拿司乘关系做文章,
再贴上“女”乘客和“男”司机的标签,
挑拨性别之间的矛盾,
离间司乘之间的关系,
造成了极大的负面舆论影响。

有网友反映,
这个“佛飘龙浩”在去年10月制造过类似事件,
当时声称一女乘客约了他的网约车,
但吐槽“看到手动挡就心烦”,
遭自己怒怼,
视频收获了很高的关注度。
虽然视频平台已经将其禁言,
但对于此类“惯犯”一经查实,
应终身“拉黑”,
造成恶劣影响的,
追究其法律责任。

新闻可不是这么“演”的!(图3)

互联网给了大众展示自己的机会,
它呼唤创意,但不能肆意,
它允许创作,但不能操作。

每位短视频Up主
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敬畏背后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摆拍本身并没有错,
影视剧本质上也属于摆拍。
问题就在于,
大众知道影视作品是“演”,
而对于摄像头前
“记录真实生活”的短视频,
网民们通常会认为是真实的。
如果不标注“摆拍”“表演”,
无异于造假。

去年出现的“凉山小女孩卖惨带货”
“考上清华大学之后跪谢父亲”
“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
发现车辆被偷后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
“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
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
玩得就是这种套路,
拿“性别差异”“收入差距”
“人性善恶”“极端现象”做文章,
利用民众的同理心收割流量,
扰乱网络传播秩序。
摆拍短视频出现反转后,
将使网友陷入“塔西佗陷阱”,
质疑“有图(有视频)未必有真相”,
不仅让真实感人的故事受到质疑,
更会损害整个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前景。
 

新闻可不是这么“演”的!(图4)

杜绝此类现象,
短视频平台应要求视频Up主明确注明视频
是“真实拍摄”还是“创意表演”,
同时加强巡查,
接受公众投诉举报。
只要流量能兑现成利益,
处罚力度不能大于其获利所得,
短视频摆拍乱象就不会消失。
唯有摒弃“流量至上”的理念,
建立起“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市场竞争力”的
正向发展循环,
短视频平台才能健康发展,
行稳致远,

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彩的内容。


来源:央视网

新华聚焦网:宋廷义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1-2026 大连三德电影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辽)字第00767号
辽ICP备2021001953号-1       辽公网安备 21028102000148号       【人员查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