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正文

清明节前后,有些话万万不能说,也许会很灵!不信你看!

作者:妍落 时间:2025-04-03 浏览量:
导读:古语有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踏青追思,本是慎终追远的日子。可许多人不知道,此时天地交感、阴阳交汇,人的言行也容易沾染因果。一句无心之言,可能招来无妄之灾;一句晦气的话,或许真会应验成真。老一辈常说:“清明前后,嘴上要留德。”在这个特殊的时节,有些话万万不能说。乱说话,容易出事俗语说:“口无遮拦,灾祸自招。”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一时口舌之快,惹来半生后悔。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会

古语有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踏青追思,本是慎终追远的日子。

可许多人不知道,此时天地交感、阴阳交汇,人的言行也容易沾染因果。

一句无心之言,可能招来无妄之灾;一句晦气的话,或许真会应验成真。

老一辈常说:“清明前后,嘴上要留德。”

在这个特殊的时有些话万万不能说。

乱说话,容易出事

俗语说:“口无遮拦,灾祸自招。”

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一时口舌之快,惹来半生后悔。

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会成为命运的转折点,哪句话会引来无解的是非。

东汉末年,孔融因四岁让梨名满天下,长大后却自恃才高,常以言辞讥讽权贵。

某日曹操攻下邺城,私纳袁绍儿媳甄氏

孔融得知后写信讥讽“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如今曹公效仿古人,倒是别出心裁。”

曹操心胸狭隘,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记下这笔账。

后来孔融又多次议论朝政,指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为不忠”。

一次次挑衅下,曹操忍无可忍,以“不孝”“谋反”等罪名,将孔融全家处死。

刑场上,孔融年仅七岁的幼子抱着他哭着“父亲若少说几句,我们何至于此?”

人越得意时,越要警惕“口业”的反噬。

若因一时嘴快,损了德行,折了福报,再后悔也晚了。

《礼记》有言:“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人这一生,毁在嘴上的事,远比败在手上的多。

嘴巴一张一合,看似轻巧,却能掀起惊涛骇浪。

与人交往,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挑剔宁可沉默如金,也别喋喋不休。

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人若失了敬畏之心,灾祸早晚找上门。

倒霉的话,会很灵验

古人云:“一语成谶,悔之晚矣。” 

人越怕什么,越念叨什么,灾祸就追着什么来。

心理学中有个墨菲定律”,你越担心坏事发生,坏事就越会找上门。

每说一句气话,都是在给自己的命数打折。

民国初年,上海滩有个布庄老板叫周福生。

他生意刚起步时,逢人就说:“我这人天生倒霉,做什么都赔钱。”

伙计劝他换个说法,他反而瞪眼:“实话还不让说了?”

果然,之后他的布庄接连遭遇火灾、抢劫。

三个月后,布庄彻底倒闭,周福生沦为码头苦力。

最惨的一次,他对着催债的人哭喊:“我这辈子注定穷死!”

后来有点醒他:“你天天把‘穷’、‘死’挂在嘴边,财神爷都被吓跑了。”

周福生这才醒悟过来,从此闭口不谈晦气事,每日勤恳行善,五年后竟又东山再起

语言是内心的投射,你说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抱怨多了,好运不敢靠近;丧气话多了,贵人也会绕道。

民间有句老话:“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

语言是一种心理暗示,说多了,连命运都会信以为真。

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

多说一句“平安”,少说一句“晦气”,好运气才会慢慢向你靠拢。

太满的话,祸事临门

俗语说:“满招损,谦受益。”

人在顺境时最容易口出狂言,却不知骄矜之言会招来无常。

炫耀财富、夸大承诺、轻视他人,这些“满话”背后,藏着的都是祸根。

话不说满,留三分余地,是智慧,更是自保。

北宋仁宗年间,陕西巨富周守成靠贩盐起家。

某年黄河泛滥,他当众夸口:“我库房中的白银可以填平黄河!”

谁曾想第二天便有灾民来到门口讨粮。

管家建议他开仓施粥,他却嗤笑:“这群乞丐也配吃我的米?”转头就把粮食高价卖给官府。

三个月后,有人在粮仓纵火,火势蔓延了三条街。

百姓都在冷眼旁观:“烧得好!看他这下怎么填黄河!”

更绝的是,他为显摆财力,给十岁儿子打造纯金长命锁,刻上“寿与天齐”。

结果他和儿子一块出游的时候,被流民劫杀,丢掉了性命。

俗话说: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人若把话说绝,就是把路走窄;事若做尽做绝,便是祸事开端。

人越张扬福气散得越快越低调路才能走得越远。

饭不能吃太饱,弓不能拉太满。

话说七分满,留三分余地,既是给自己留退路,也是给福气留门。

对祖先谦卑,对命运敬畏,福气才能细水长流。

《朱子治家格言》告诫:“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清明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更是修口修心的契机。

一句冒失的话,可能毁掉一段关系;一句刻薄的话,或许折损半生福报。

嘴上留德,心里存畏,是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子孙的庇佑。

提醒身边人:清明祭祖,慎言慎行口中有尺,脚下有路。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者:妍落 来源:老子道德经(LZDDJ-1)

本网编辑:宋廷义

责编:孙树君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1-2026 大连三德电影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辽)字第00767号
辽ICP备2021001953号-1       辽公网安备 21028102000148号       【人员查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