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有没有出息,多半从“母亲”就能看出来,很真实!
古往今来,儿女的品性与成就,总能在母亲的身影中窥见端倪。
母亲若活成太阳,孩子自会向阳生长;
母亲若活成荆棘,孩子注定遍体鳞伤。
人生最大的风水不在祖宅,不在生辰,而在母亲的一言一行里。
母亲越溺爱,儿女越无能
俗语:“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儿。”
爱若是没了分寸,便成了毒药。
生活中,不少母亲把满满的爱都给了孩子,这份爱有时浓烈得让人透不过气。
她们总是竭尽所能为孩子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这种做法看似爱意满满,实则让孩子在温室里失去了应有的锻炼。
孩子慢慢变得依赖心重,遇到问题就手足无措,遇到挑战更是焦虑万分。
母亲替孩子走的路都会变成将来孩子绊脚的坑。
等他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往往难以站稳脚跟,缺乏应对风雨的勇气和智慧。
北宋年间,洛阳城有位郑氏夫人,年过四十才得一子,取名武公。
郑氏将儿子视若珍宝,寒冬怕他冻着,盛夏怕他晒着,连吃饭都要亲自喂到嘴边。
武公十岁那年,郑氏花重金请来名师教他读书,可武公稍一皱眉,她便心疼道:“我儿累了,明日再学。”
十七岁时,武公随父亲出征,郑氏却哭着阻拦:“战场凶险,我的儿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苦楚?”
父亲拗不过妻子,只得将武公留在家中。
后来敌军破城,武公连马都不会骑,被乱箭射死于家门口。
郑氏抱着儿子的尸首哀嚎:“早知道会有今天,我就该让他多吃些苦啊!”
溺爱不是爱,是慢性谋杀。
母亲的过度保护,看似是蜜糖,实则是砒霜。
你舍不得让孩子摔的跤,生活迟早会让他们头破血流;
你替孩子避开的磨难,命运终会加倍奉还。
跪着养大的孩子,注定站不直腰杆。
真正的母爱,是教他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是让他知道世界不会围着他转。
毕竟,你不可能替他挡住人生所有的雨,不如早点教会他撑伞。
母亲越打压,儿女越怯懦
俗语说:“刀子嘴,豆腐心,句句戳碎儿女心。”
如果说溺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打压便是孩子心灵深处的“紧箍咒”。
很多母亲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性地采取打压的方式。
她们以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加谦虚谨慎、奋发图强。
殊不知,过度的打压只会让孩子变得怯懦自卑、畏首畏尾。
民国才女张爱玲的母亲把对婚姻的失望都化作对女儿的严苛。
张爱玲四岁背错《长恨歌》,被母亲要罚跪整夜,
七岁学不会打毛衣被骂“废物”,
十岁没考第一名,母亲冷笑着说道“果然随了你爹的蠢”。
后来张爱玲考了全校第一,母亲又笑着说:“不过是运气好。”
最痛的是有一个雪夜,张爱玲攒了半年稿费给母亲买貂皮手套。
可母亲却当着宾客的面把东西扔进壁炉:“穷酸相!我教你用英文写诗,你就拿地摊货敷衍我?”
成年后的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写道:“母亲看我的眼神,像看一件残次品。”
这个被贬低着长大的才女,一生都在逃离母亲,却在临终前把遗产全留给陌生人,她至死都在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这世间最锋利的刀,往往藏在最柔软的唇齿间。
母亲的否定就像慢性毒药,初时不觉疼痛,却在骨子里腐蚀着孩子的脊梁。
你嫌他走路笨拙,他便不敢奔跑;你笑他发音不准,他便终生沉默。
孩子不会恨父母,他们只会恨自己“不够好”;
那些在打压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卑微地自我惩罚。
母亲越自信,儿女越幸福
人们常说:“娘有主心骨,儿有登天梯。”
一个自信的母亲懂得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鼓励。
她们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容应对生活的挑战,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树立榜样。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开朗,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期待。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有母亲作为坚强的后盾,给予他们无尽的支持和力量。
董明珠丈夫病逝后,只留下她和2岁的儿子东东相依为命。
有亲戚曾劝她:“带着拖油瓶谁敢娶你?不如把孩子送回南京老家。”
董明珠擦干眼泪说:“我的儿子,我自己教。”
白天,她在化工所做化验员,为省5毛车钱徒步1小时上班;
夜晚,她一边糊纸盒补贴家用,一边给儿子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她带着儿子挤在狭小出租屋里,睡前总对儿子说:“记住,别人越瞧不起我们,越要活出人样。”
2012年,董明珠登顶格力董事长,而东东考入南京大学,拒绝了母亲安排的工作:“我想像您一样,从基层闯出来。”
如今,已经是律所合伙人的东东常说:“母亲从不说苦,却教会了我要站着生活。”
正如毕淑敏所说:“一个好的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
自信的母亲会教孩子学会自爱,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从挫折中站起来,继续前行。
这样的母亲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也从母亲身上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激励他们勇敢追梦,超越自我。
俗话说:母亲是儿女的命,儿女是母亲的运。
这世间从没有无缘无故的出息,也没有莫名奇妙的平庸。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土壤,他就长成什么样的树。
母亲的眼界,就是孩子的世界;母亲的温度,就是家的风水。
真正的好母亲,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孩子的蜡烛,而是先把自己活成太阳。
作者:妍落 来源:老子道德经(LZDDJ-1)
本网编辑:宋廷义
责编:孙树君